成人动画

成人动画
成人动画

“832工程”专题|湖南线-湖研知行队在绥宁县

发文时间:2025-08-18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人动画 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2025年7月,成人动画 组建访谈团,联合湖南大学赴湖南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湖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湖南案例、湖南经验。

7月14日,“832工程”湖南线湖研知行队赴湖南省邵阳市,开启为期3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邵阳市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的调研任务。

本队调研的第二站是绥宁县。绥宁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是连接湘桂黔的交通要冲,全县耕地25.94千公顷,水田面积达24.40千公顷,亚热带季风的湿润气候为当地作物提供了丰沛的降水。全县户籍人口37.6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农产品方面,绥宁县拥有楠竹林80余万亩,立竹近1.8亿株,以其丰富的楠竹资源而被称为“中国竹子之乡”,同时也被联合国誉为“神奇的绿洲”。除竹子产业以外,绥宁县的武阳镇也被誉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镇”,袁隆平院士曾多次深入武阳镇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2014年到2020年,绥宁县紧紧围绕贫困人口“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一个确保、两个完善”和贫困县确保“三率一度”的目标要求,已脱贫15873户56736万人,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



▲邵阳市武阳镇水稻制种基地照

东山村头红提艳,产业兴旺绘新篇

7月16日上午,调研团抵达绥宁县东山乡东山村红提产业基地,实地调研农业产业园助力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具体路径。绥宁县东山乡东山村地处湘西南山区,四周环山而呈盆地地形,溪流穿村而过形成独特气候,土壤富含有机质且透气性强,东山村将当地的地理自然优势与红提种植相结合,转化成为东山村村民们的聚宝盆。目前,东山村的红提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200亩扩大至现在的5000亩,与周边县市的电商平台、大型商超及深加工企业合作,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东山村红提产业园

东山村采取现代化农业发展经验,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以及县农业局等多所高校、机构建立长期技术协作,为当地红提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2022年,东山村红提产业园引进“阳光玫瑰”改良品种,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园的出品质量,同时得益于当地较大的昼夜温差和充足的光照,东山村红提的口感和甜份已经可以媲美新疆所产的红提。



 ▲东山村负责人员在向调研团介绍红提产业

     

在东山村延链、强链、补链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借助当地乡村旅游资源,推出“红提采摘节”“田园观光”等特色项目,进一步拓宽产业维度。东山村文化底蕴深厚,是“四月八姑娘家”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包括苗侗语言、苗侗山歌、苗侗服饰等丰富的民族文化,村里先后投资修建了清廉文化广场、党建文化长廊、民族团结广场等群众精神文化阵地,传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未来,东山村将继续围绕红提重点开发红提果酒、红提酵素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将红提产业从传统的初级种植向高附加值的全链发展跨越,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和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型升级,东山村为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调研团在东山村民俗博物馆前合影

制种铺就黄金道,武阳振兴气象新

7月16日下午,调研团抵达武阳镇茅坪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了解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情况。武阳镇以杂交水稻制种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镇”,袁隆平院士曾多次深入武阳镇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武阳镇拥有解放坪、田凼街2个社区以及六王、道口等19个村。规模化的制种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优质的种子资源,还带动了周边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

武阳镇茅坪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位于绥宁县北部,省道穿镇而过,为种子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同时气候条件优越,阳光充足、降水充沛、昼夜温差大,为基地发展奠定了自然条件。



▲调研团在水稻田前聆听负责人讲解

   

武阳镇自1975年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历经40多年成为该镇支柱性产业,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远销非洲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产业模式上,基地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在此模式中,湖南隆平种业等企业提供优良种子、技术指导与订单保障,制种协会负责协调生产标准、组织技术培训和质量监管,同时基地为农户提供集中连片的种植空间与机械化作业条件,按统一规范开展种植,这样既保障了种子质量,又能让农户收益更加稳定。       

在技术应用方面,基地机械化水平较高。武阳镇曾通过现场作业的方式向农民宣传展示新型农机具的优越性,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农机技术、知识的培训,鼓励农民积极使用农业机械。目前,基地制种机耕、机插、机防已基本覆盖,采用集成现代植保无人机进行科学、高效、精准农药喷洒,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粮食丰收增产的效果。       

以武阳镇茅坪村为例,3000亩制种水稻在正常年景下,亩产可达300公斤。按每公斤16元的收购价估算,仅茅坪村这部分制种水稻就能实现产值1440万元,纯收入超500万元。参与制种的农户,既通过种植收获了丰厚回报,又能在制种基地务工获取额外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武阳镇参与制种的农户数量庞大,全镇19个村中有17个村投身制种产业,涉及农户众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参与制种种植环节的农户劳动力就数以千计。按常规的种植、管理、收割等环节估算,整个种植季下来,仅茅坪村就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调研团在茅坪村水稻田前合影

循环农业结硕果,青坡发展谱华章

7月16日下午,调研团抵达湖南省绥宁县武阳镇的青坡司农场,该农场隶属于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该公司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农场流转土地500余亩,致力于构建“立体循环农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转型,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中颇具代表性的新力量。



▲调研团调研青坡司农场

农场与周边农户的合作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核心,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由稻禾公司牵头,联合当地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作为中间协调机构,保障企业与农户间合作的有序推进。种植环节,企业统一为农户提供经精心筛选的优质稻种,并定期指派企业技术团队深入田间,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通过技术培训班、现场示范等形式,帮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技术,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管理过程中,企业制定统一的种植标准和质量要求,由合作社监督农户执行,确保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农作物成熟后,企业按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保护价统一收购,解决农户销售难题,保障农民基本收益;对品质优异的农产品,额外给予奖励以激励农户提升种植质量。此外,企业会根据合作社经营效益向农户分红,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增值收益,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青坡司农场积极引入自动化设备,让农业生产流程更趋现代化,在种植和加工环节都有显著体现。在种植环节,农场采用自动化插秧机进行作业。这种插秧机能够高效完成秧苗栽种,配合工厂化育秧技术,大大提升了整体种植效率。工厂化育秧实现了浸种、催芽、育苗全流程的自动化操作,不仅减少了60%的用工量,还让秧苗成活率从以往的70%提升到95%。目前,这套自动化种植技术已在绥宁县多个优质稻种植基地推广应用,助力当地优质稻单产提升15%。而在收获后的加工环节,筛米流程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稻谷经过脱壳、分离、碾白、分级、色选等一系列设备的处理,能有效剔除杂质和颜色异常的米粒,还能对米粒进行分级筛选,既保证了大米品质,也让优质大米能够顺利走向市场。



 ▲调研团在青坡司农场自动筛米工厂

生态循环体系构建是青坡司农场的显著特色。农场在山腰林地散养数千只鸡鸭鹅,禽类以杂草、昆虫为食,其粪便经处理后作为有机肥用于稻田,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闭环。这一模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使农场产出的大米、禽蛋等农产品因优良的生态品质获得市场认可。据农场负责人介绍,今年新上市的优质大米因生长周期长、米质优良,订单量较去年增长30%;散养的稻花鱼也成为周边餐馆的热销食材。

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收获了多项荣誉。2022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企业及湖南省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时获得首届“湖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集体”称号。2023年,成为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荣获“湖南省巾帼建功示范集体”称号,2024年再度获此殊荣。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公司技术创新与发展成果的肯定,也彰显了其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贡献。

青坡司农场积极拓展功能,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修的生态廊道串联起休闲垂钓区、落日茶室、星空帐篷营地等业态。“亲子共享公益农场”是一项创新举措,为210个家庭免费提供土地、种子和技术指导,让城市儿童体验农耕生活,所产蔬菜可捐赠给公益组织,兼具劳动教育与公益实践功能。

如今的青坡司农场,已成为智慧农业的实践基地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通过整合生态、文化、产业资源,从传统农业生产场所转型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为绥宁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公司团队的努力下,青坡司农场正向着更广阔的前景迈进,持续为当地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调研花絮



 ▲调研团在青坡司农场前合影



▲本科生蓝彬城与东山村脱贫户合影



▲东山村红提产业园



▲长铺子佘家村书记签名留念



▲杂交水稻灌溉装置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成人动画 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